遠塵脫俗•物我合一 〜品味洪江波的田園情懷〜

遠塵脫俗•物我合一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〜品味洪江波的田園情懷〜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\熊宜敬

    「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」,是中國藝術文化悠遠傳承中的一種心靈境界,是在「天人合一」的人文情思中油然而生的呈現,是根源於對自然萬物的珍惜敬愛而激盪出的情懷。不需刻意追求,不需矯柔造作,面對天地六合,感受盎然生機,以心賦詩,以心作畫,因此成就了中國歷史長河中豐沛的文學、藝術風姿。
    因此,體會自然,關懷萬物,能夠懷抱這樣悲天憫人的胸襟,就成為一個作為優秀詩人與藝術家的重要底藴。品味洪江波的畫,在靜謐的氛圍中即散發著這樣的深邃氣息。
    洪江波(1964年),出生於苗栗後龍灣寶,這個地處後龍溪下游平原丘陵地的靠海小鎮,溫和多雨,土壤肥沃,純樸和樂的居民以農漁為業,藍色的天,綠色的地,孕育著這一方與自然共生的田野風情,這裏的農民說的真誠:「土地的價值是<情感>。」還有一句俚語:「第一田園,第二某子。」可以窺見後龍的居民們是如何的珍惜家園,熱愛鄉土。
    在這兒,平常的日子裏,漫步鄉間小路,人很少,風很輕,只有直挺挺的木麻黃守候著豐收時節的到來;一切是如此的安靜、無語,只偶爾傳來鳥雀和著微風的喁喁細訴...待稻秧長高了,成熟了,平靜清綠的田野在風的催促下掀起了一波波金黃色的稻浪,一束束、一顆顆飽滿的稻穗迎風擺動,沙沙作響,預約著收成季節的歡愉...這情境,是大地寫的詩,是田野譜的曲,是輕風詠的歌;這情境,不正是洪江波所作的畫!
     熱愛鄉土,熱愛田園,熱愛藝術,洪江波自幼沈浸在充滿陽光、空氣、水份的後龍田野鄉間,飲啜溪流的潺涓,呼吸山林的蓊鬰,年輕時代數年下田耕作的親身體驗,使洪江波更加眷戀鄉土田園所賜予的生命動力,於是,洪江波勤奮的耕耘藝田,一筆一筆細膩的勾勒著自然的生趣,一點一點賦染著田園的生機,在寂靜的開闊景致中隱隱透露著屬於台灣這塊樂土的生命泉源。
     洪江波的畫,無疑是「脫俗」的,無門無派,無所掛牽,無所忌憚,洪江波在如今紛雜的藝壇中默默耕耘,大音希聲,人如其畫,畫如其人,也因此,廿年來畫境依然純粹,畫意依然寂靜,畫面依然唯美,孜孜矻矻的用畫筆謳歌自然。
   「五四運動」健將之一的著名文學家、教育家羅家倫曾言,要得到如石濤「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」的境界:「畫家必須<遠麈>而<脫俗>,以修養空靈的心懷,而靜攝宇宙的變幻,清明在躬,則萬象畢露。」(見羅家倫「偉大藝術天才石濤」一文,1942.1.22)這個概念與宋代大儒程顥<秋日偶成>一詩中的名句「萬物靜觀皆自得,四時佳興與人同」的意涵符節合拍,這兩句詩不但是理學家的「悟道」之言,亦可作為一個藝術家的「悟畫」之言,也就是藝術家作畫必須「脫俗」,眼界「俗」的人,無法識得好畫,更遑論想作一個好畫家了。所以石濤有言:「愚者與俗同識。愚不蒙則智,俗不濺則清。俗因愚受,愚因蒙昧。故至人不能不達,不能不明。達則變,明則化。受事則無形,治形則無跡。運墨如已成,操筆如無為。尺幅管天地山川萬物,而心淡若無者,愚去智生,俗除清至也。」
    從程顥的「物我合一」,到石濤的「心淡若無」,乃至於羅家倫的「遠塵脫俗」,自古至今的中國人文哲思,在洪江波純靜的畫面中自然而然的找到了依歸,而其緣由,只在一個「真」字,真正的熱愛自然、熱愛鄉土、熱愛藝術,因此得以耕耘出一方滌麈去俗的繪畫淨土,藝評家陸蓉之說得貼切:「不染麈埃的唯美情迷,是洪江波畫境引人之處。」而懷想盛唐詩人王維(700761)的五絶<鹿柴>:「空山不見人,但聞人語響。返景入深林,復照青苔上。」就更能品味洪江波滿溢卻又空明的畫境。
    確實,洪江波16歲開始學畫,先畫水墨,後用膠彩,因為有水墨的蒙養陶冶,使洪江波的膠彩突破了過於雕琢的刻板限制,而賦予了輕自在又具有詩境的文藝氣息,一以貫之如修行般將對天地自然、山川田園的情感,安靜的、專注的在紙絹上娓娓傾訴,若說中國傳統山水畫是古典詩詞的體現,那麼,洪江波突破窠臼的膠彩水墨風景畫就是一篇篇耐人尋味的新詩。
    1994年的第一次個展至今,洪江波的展覽主題皆圍繞著「自然」與「寂靜」,「靜觀自得」、「傾聽無聲」、「大地無語」、「稻田中的金黄印象」、「山常水明」、「靜翫山水」、「穗穗平安」、「田園映象」、「與自然相遇」、「在自然中行吟」...這一種於藝壇中不隨波逐流的堅持,必須抱持著對藝術與心靈所寄的高度熱忱與真誠,以及看淡名利的超然方能錘煉而成。對於中國繪畫傳統與創新爭論不休的藝壇,洪江波身為藝壇一份子卻彷彿化外之民的置身其外,原因無他,因為洪江波為山川林泉而畫,為鐘愛鄉土而畫,為融入自然而畫,如「大隱隱於巿」般的穿透紅麈,直指性靈,直抒胸懷,他只一心畫出天、地、人和諧相倚的生命力,如此簡單而已。
     讀洪江波的畫,就如詠一首詩,蒼潤深翠的峯巒,深邃幽邈的山谷,氤氳迷濛的霧嵐,迎風頷首的菅芒,金黃璀璨的稻穗,嫰緑如茵的田野,寧靜清澈的溪流,波平如鏡的潭水...唯美,靜寂,空靈,令觀者流連佇足,用心靈臥遊自然。這種帶著老莊玄道之意的內涵,恰與西隱逸派詩人張華(232300)<贈摯仲治詩>的境界古今相通,詩曰:「君子有逸志,棲遲於一丘。仰蔭高林茂,俯臨淥水流。恬淡養玄虛,沈精研聖猷。」或許,洪江波並不刻意摹擬老莊思想,但木訥沈靜的個性灌溉於畫境中,卻也順其自然的傾向於「無爭」和「無為」的道途。
    而中國文學史上的「田園詩人」,當奉陶淵明(365427)為標竿,恬淡自適的生活態度與生命價值觀對後世影響深遠,其<飲酒詩之五>:「結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。問君何能爾,心遠地自偏。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山氣日夕佳,飛鳥相與還。此中有真意,欲辯已忘言。」早成為後世逃禪遁世的寄託;洪江波也曾「結在人境」,卻能遠離都市喧囂而寄情於田園景致的藝術抒發,如今又已帶著妻小回到後龍老家,站在畫境中的真實土地上繼續勤耕藝田,也更貼近了與天地的水乳交融,誠如陶淵明<歸園田居詩五首>之三的詩意:「種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興理荒穢,帶月荷鋤歸。道狹草木長,夕露沾我衣。衣沾不足惜,但使願無違。」顕然,洪江波的後龍田園景況,要比陶淵明南山之下要好的多,而重要的是,回歸田園生活就是要能「但使願無為」。
    隨著年齡的增長,洪江波已近知天命之年,對於天地自然的禮讚將更加的含蓄沈潛,對生命價值的體悟也將更加的圓融疏朗。或許在唯美靜寂的空靈之外,能揉入更深層民胞物與的悲天憫人情懷,藉由畫筆將天地之間奧秘深邃的唯美,提醒現代文明過度戕害自然的愚昧。
    文末,願以清末台灣田園詩人陳肇興(18311866)所作的七律<稻花>共勉之。

    「誰把黄雲盡剪齊,平鋪隴北與疇西。紅搖䆉稏纍纍立,碧染袈裟穗穗低。十里午風開滿野,一番朝雨落盈畦。卻嗤桃李多姿媚,艷冶何曾補庶黎。」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大地無語